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以仰韶村遺址發掘為原點,百年來,殷墟、二里頭、良渚、三星堆等,一個個振聾發聵的名字借助于考古學為世人所知,從地層中一頁頁掀開中華文明成就的實物圖卷。
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
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
海南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雖孤懸海外,隔瓊州海峽遙望中原,但始終和內地互為彼岸,人群往來與文化交流密切,從與嶺南地區同屬一個文化圈的史前貝丘遺址、有段石器等史前文物可見一斑。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浩瀚的南海下更遺留著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近年來,海南省考古工作者的足跡遍布3.54萬平方公里的瓊島,涉足35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考古百年之際,讓我們一起領會海南考古那些從0到1的跨越,體會“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意義;一起穿越幾千年的歷史風塵,聽它們告訴我們,海南考古人在哪里……
?
海南考古人的“前世今生”
1950年海南解放后,屬廣東省管轄,文物考古工作也由廣東省領導并開展。這一階段,海南考古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在廣東省的指導下,海南各市、縣積極配合完成了全區域的文物普查,對重要文物古跡進行認定并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為了認識海南古文化遺址的分布和文化面貌,開始對一些遺址開展了小規模勘探和試掘。豐富了對海南古代文化的認識,保護了一批重要的古代遺址,相關研究者發表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報告。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海南正式建省。建省后,文物考古工作得到了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機構相繼建立。
1989年7月1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成立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的通知》,成立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全省的文物博物館事業。
1990年3月,海南省博物館掛牌成立。海南有了自己的第一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
1996年9月,以原博物館人員為基礎,成立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負責全省文物調查、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
至此,海南考古人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開始在全省展開。
原海南省博物館館址
海南田野考古——聆聽泥土下傳來的文明絮語
匍匐在田間地頭的,是海南考古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頂著海南的烈日驕陽,揮汗如雨下。常被我們說是在“工地的農民”;走街串巷的,是海南考古人,挨家挨戶走訪調查,只為一條文物或遺址線索。常被我們說是“博物館難得一見的人”。就是這樣一支,常年人數不足10人的文物考古工作隊,既發現了60-40萬年前的劍齒象、華南虎、巨猿等動物化石,解開了海南島孤懸海外的“謎團”;也發現了1萬年前的三亞落筆洞人牙化石,將海南島上人類活動的時間提早到1萬年前;還發現了西沙群島甘泉島上的唐宋人類居住遺址,有力論證了我國漁民早在唐代就在南海從事開發和生產活動。
讓我們先一起來看看
在田野考古方面
海南考古人走過的重要“足跡”……
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落筆洞洞穴遺址
80年代落筆洞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早在20世紀8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三亞市東北部的落筆洞洞穴內發現含有螺殼、蚌殼及小哺乳動物化石的灰色膠結層堆積。1992-1993年,海南省博物館聯合其他單位對該處洞穴遺址進行發掘。其中除發現13枚人牙化石及較多動物化石外,還出土石器200余件和一批骨、角、蚌器及使用火的痕跡。
落筆洞洞穴遺址對于海南有著特殊的意義,它將海南人類活動的歷史明確推進到了一萬年前,為研究海南島早期人類活動,特別是新舊石器過渡這一重要階段提供了出土實證,對研究更新世到全新世過渡期華南大陸與中南半島地區史前文化的聯系十分重要。
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英墩貝丘遺址
?
英墩遺址的貝殼堆積
2014年8月,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其他單位考古工作者在陵水至三亞東部的沿海地區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聯合考古隊對英墩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根據堆積情況和出土遺物可將英墩遺址的文化遺存分為早、晚兩期,推測其年代為距今6000-5500年。
漢代考古發掘?東方榮村遺址
榮村遺址
1986年10月,文物工作者在調查時發現該遺址。1991年12月,在復查時又采集到石斧、鎊、陶器、骨器等遺物。1998年2月-3月、2014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其他文博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鉆探和試掘,發現灰坑、灰溝、甕棺葬、灶坑、柱洞、貝殼堆積等遺跡,出土夾砂陶、印紋陶、骨器、鐵器、石器等文化遺物。其豐富的文化堆積層反映出海南早期文化的特性。
唐宋時期考古發掘?唐宋甘泉島遺址
甘泉島航拍
1974年、1975年,海南和廣東兩省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甘泉島上發現了一處唐宋時期居住址并對其進行發掘。出土一批唐宋時期瓷器、鐵鍋殘片、鐵刀、銅飾件,應該是島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具。還發現鳥骨和有敲砸痕跡的螺殼堆積,應是人類食用后集中拋棄形成。甘泉島唐宋遺址的發現和發掘,證明我國漁民早在唐代就在島上延續居留,從事開發生產活動。
明清時期考古發掘?澄邁縣福安清代窯址
福安窯址
20世紀60年代,該窯址被發現。2002、2004年,為理清窯址的保存狀況及窯爐的形制結構、燒造等特點,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福安窯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共發現殘窯5座,從形制特點上來看,均為橫室階級窯,大致呈東一西向依山坡走勢分布排列。每座窯爐可分成相連的數間窯室,最多可達7間窯室。出土各類陶瓷器數千件,以燒造青花、青釉、醬釉瓷器為主,另有少量青黃釉、褐釉和青白釉瓷器。器形豐富,有罐、壺、碗等日用器皿,還有孔雀、龜等造型的瓷塑。明末清初,橫室階級窯首先出現于福建地區。分析窯爐形制可知,福安窯應當是受到了福建制瓷業的影響。福安窯址的發現和發掘填補了海南省古窯址考古的空白。
南海水下考古——邂逅沉睡百年的海底文明
海南作為海洋大省,海岸線綿長曲折、海域面積廣大,包括南海諸島及其附屬海域,區位優勢明顯。1995年,原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向國家文物局建議在南海諸島開展文物考古項目。隨后,國家文物局將“中國南海諸島考古項目”列入中國水下考古“九五”重要項目規劃中,明確提出從1996年開始有計劃、分步驟地對南海諸島所屬的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自此,海南聯合國內考古研究單位對西沙群島所屬的島嶼、沙洲和礁盤開展了一系列的地面和水下考古調查。取得了豐碩的水下考古成果,對研究“海南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由海南省博物館組建的水下考古隊伍,全程參與了 “華光礁I號”在內的多項南海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
我國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沉船?“華光礁I號”
自古以來,南海就是連接中國和外界重要的海上通道。早在秦漢時期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以來,中國歷代船舶就不斷穿梭航行于茫茫的南海之上,進行貿易和漁獵生產。然而南海海域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屬熱帶季風氣候,最易受到臺風的侵襲,加之航行之地暗礁林立、地勢險要、水道復雜,至此長眠南海海底的沉船達千余艘。其中 “華光礁I號”就是代表之一。華光礁是位于西沙群島中一個規模較大的環礁,因沉船沉沒、出水于此,故得名“華光礁I號”。
“華光礁I號”考古發掘現場
1996年西沙群島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沉船遺址已經遭到了部分破壞。1998、2007年,經過兩次發掘打撈,這艘沉睡海底800多年古沉船終見天日,打撈出水船板511塊,打撈出水陶瓷器等文物總計1100余件。 “華光礁I號”是中國第一次發現的有六層船體構件的古船,展現了中國古代造船工匠的精湛技藝,為中國水密隔艙船傳統技術又增添一個新的例證,對評估中國古代造船技術以及對于世界航海發展的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百年已過,初心仍未變
致敬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
將中國現代考古學
推向更深、更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