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市位于海南省東南部,東瀕南海,地形為大陸岬角,沿海多基巖島嶼。該海域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航線之一。
白鞍島又名外前嶺,位于萬寧市和樂鎮英豪半島以東,距陸地約4公里,島嶼面積0.25平方公里。其名稱來源:白,是因為島上多花崗巖,巖體為灰白色,多半裸露在外;鞍,是指山體的形狀,該島兩頭高,中間低,形似馬鞍。另外一種說法是,此島距后鞍嶺近,遠望呈白色,測繪人員在地圖上注稱白鞍島。該島呈東北—西南走向,西北面向內陸,東南朝向外海,明暗礁石很多,古今船只很容易觸礁沉沒。尤其古代帆船沒有機械動力,如遇東北季風盛行,隨風漂覆,極易發生海難。該島的西南側有一天然的半月形港灣,恰能躲避風浪,是船只避風良港。白鞍島海底擁有迷人的珊瑚群,是目前海南沿海海水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由于島上沒有淡水,無常住漁民,未進行開發。目前該島由當地海事部門管轄,有航標燈塔一座。
此次調查是我館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環海南島水下文化遺產調查”萬寧段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還要對萬寧市的甘蔗島、大洲島等海域展開調查。本次工作由水下中心的李釗、張聰、韓飛、賈賓四位水下考古隊員共同完成。我們根據前期掌握的資料并結合漁民提供的新線索,同時根據天氣、海況、船程等實際,制定了對白鞍島海域進行浮潛觀察和水下探摸相結合的調查方式。經過實地的考察,我們把下水點選在西南港灣內。該探摸點最大深度12.3m,水下能見度6m-10m,水溫25°-26°,水流平緩,小于30cm/s。水底為珊瑚細砂,有部分珊瑚礁,水下多海魚、刺豚、海膽、海星、水母等海洋生物。港灣外水流急,水溫變化較大。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在白鞍島海域發現建筑用石構件和青花瓷片。該建筑石構件埋藏在砂土下面,呈長條狀,長約50cm,寬15cm。發現的青花瓷片年代初步判斷為明末清初。這些收獲使得本次調查工作取得圓滿成功,并且為下面的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下一步將采取多波束聲納掃描和重點海域水下探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深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