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館王輝山
內容提要:黎族服飾是黎族傳統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顆珍珠,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本文從黎族服飾的起源、圖案特點及文化內涵,剖析黎族文化特征。
關鍵詞:黎族服飾圖案特點文化內涵
黎族是海南島的原居民,從遠古起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島嶼的熱帶叢林中,他們是從我國南方的越族發展而來的。黎族是最早利用木棉紡紗織布的民族之一。《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貝”黎語是棉花的意思,從“島夷”所穿的“卉服”看,當時島上的棉織服飾不僅色彩艷麗,而且圖案精美,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千百年來,黎族人民不斷總結創新,創造出富于黎族特色的紡、染、織、繡工藝,黎錦是我國著名的織錦之一,2009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由于居住地域、方言、風俗、服飾等方面的差異,黎族內部分為“哈”、“杞”、“潤” (也稱本地黎)、“美孚”、“賽”五大方言。其服飾色彩絢麗,款式多樣,花紋圖案豐富多彩。這些服飾,不僅非常適合在熱帶地區穿著,而且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蘊含著族源、族群、信仰崇拜、婚喪嫁娶等文化信息,充分顯示出黎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多重性。
一、黎族服飾的起源及圖案特點
服飾是認識和區分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和載體。服飾的產生、形成和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特別是與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各地生產方式的不同,對服飾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黎族服飾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關于黎族服飾,古代典籍有不少記載:“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師古曰:‘著時從頭而貫之’” [1]。直至今天,潤黎婦女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貫首服”,長袖無領、無紐,正中開一“V”形領口。潤黎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黎族的祖先有個女兒,她的母親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一個被稱做“納加西拉”的鳥便用嘴含著谷類時常飛到小女嬰身邊,將她養育長大。為了不忘鳥的養育之恩,黎族婦女便模仿“納加西拉”鳥的翅膀花紋進行紡織,黎族絢爛的服飾花紋就是緣于“納加西拉”鳥的漂亮羽毛。
黎族婦女聰明、手巧,黎錦中的各種圖案是她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取材于自然、生產、生活。黎族服飾圖案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據調查統計,黎錦圖案多達一百多種,主要有幾何紋、水波紋、山形紋、漢字紋、人形紋、動物紋(龍鳳、魚、鹿、蛙、蝦、鳥、蝴蝶等)、植物紋(花草、樹木、水果等)、生產工具紋、生產生活紋以及自然界中的雷、電、日、月、水、火等紋樣,這些花紋圖案既是服飾最重要的裝飾形式,是服飾的重要標識符號之一,也是體現黎族社會生產、文化生活、愛情婚姻、宗教信仰以及傳說中吉祥物或美好形象物等文化特征的重要內容。
黎族服飾圖案構圖,主要由母體圖案組成。通常是母體圖案占幅面積大,而且位居中心位置,子體圖案只作陪襯,位置也不太明顯,這樣結構嚴整,主次分明,有松有緊,有粗有細。一般來說,母體圖案多以人形紋為主,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紋樣在子體圖案之中,這就充分體現了黎族構圖方面重人輕物的主要特征,體現了黎族人民對祖先崇拜的重視。黎族服飾色彩多以黑色或者深藍色為基本色調,以紅、黃、綠、白相間,紫、棕、粉紅、咖啡為輔助色,有深色也有淺色,有對比色彩也有調和色彩,色彩絢麗。
各方言服飾圖案各具特色,哈方言區圖案多以人形紋、動物紋為主,植物紋、生產工具紋以及自然界的各種紋樣為輔。杞方言服飾圖案是以夸張變形人形紋為主,與狩獵活動有關的紋樣較多,反映了居住在五指山區杞黎狩獵經濟比較發達,狩獵在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社會現實生活。潤方言圖案主要以人形紋、龍紋為主,其他動物紋、植物紋以及花卉紋為輔,龍紋圖案在潤黎服飾上比較多的應用,說明黎族人民把龍當做圖騰崇拜。賽方言圖案主要織繡青蛙紋、人蛙紋,其次是花草紋,花紋主要在裙身帶和裙尾部位。美孚方言圖案有人紋、鹿紋、蜜蜂紋、鳥紋和漢字紋,鹿紋圖較常見,鹿在黎族人民的心中為吉祥之物,在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鹿是善良美好的象征。美孚黎圖案多是以染方式制作的。
黎族的織錦、染、刺繡服飾工藝獨樹一幟,且圖案造型優美,充分反映了黎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黎族的節日盛裝,更是服裝藝術的寶庫。聚居于白沙黎族自治縣一帶的潤方言(也稱本地黎) 的“貫首服”,領口、袖口、衣下擺、衣兩側均有繡花、挑花、嵌入銀箔或夾入彩色的羽毛、貝殼、珠子等。盛裝的花衣,以白布做底,繡上黑、紅、黃、綠、紫、棕、咖啡等多種色線,圖案以人形紋和動物紋為主,這部分精美圖案就是著名的雙面繡(就是在一塊底料上,一針同時繡出正反色彩一樣的圖案的一種繡法。它和單面繡不同:單面的繡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針腳線路如何則可以不管;而雙面繡則要求正反兩面一樣整齊勻密),工藝特別精致,其色彩絢爛,美不勝收。
各種裝飾品是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黎族婦女的裝飾品分為文身、頭飾、發式、耳飾、胸飾等,以炫耀自己的美麗和富有。其中最具特點的是黎族婦女文身,它是黎族婦女用血肉彩繪出的斑斕圖畫,是與服飾圖案互相呼應的裝飾藝術。黎族文身的歷史非常久遠,歷史典籍也有不少記載。文身的起因,在民間傳說很多,其中比較普遍被認同的說法,是明代顧介說的不文身“則上世祖宗不認其為子孫也” [2]。說明了文身是祖先傳下的遺觀,如果婦女在世時不文身,死后祖先鬼不認她,就會變成無家可歸的野鬼。文身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文身是氏族標志之一;文身是成年的符號;文身是圖騰崇拜的象征;文身也是美的標志等。文身是黎族一種獨特的神密文化現象,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從海南省博物館收藏的黎族人形骨簪來看,頭簪分為單人像或雙人像,多以牛骨為原料,長20—30厘米,錐狀形,上刻單人頭像或雙人頭像,還雕有花草和動植物紋、幾何紋等。骨簪不僅紋飾精美,而且文化內涵豐富。據說骨簪上刻的人頭像是古時黎族民間崇拜的一位大部落首領。為了使后世子孫不忘這位偉大的首領,就把他的頭像刻在頭簪上,以示對其紀念,也祈求保佑。
耳環是各方言婦女普遍佩戴的金屬裝飾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哈方言中“操羅活”土語的婦女佩戴的大耳環。“儋耳,今昌化軍也。自昔以為其人耳長至肩,故有此號。今昌化曷嘗有大耳兒哉!……故作大環以墜其耳,俾下垂至肩。實無益于耳之長,其竅乃大寸許” [3]。文中的“儋耳”,并不是黎人的耳朵特別長而垂至肩,而是耳環特別大以垂至肩,這反映了黎族婦女以前的裝飾習俗。這習俗一直沿續到上世紀末,它由約10個直徑為10—20厘米的金屬環制成。各環的端部作成鉤狀而互相扣上,由小的環扎起來,穿在耳上。人們因佩戴如此多而且重的耳環,勞動、行走都不太方便,于是常把耳環倒蓋在頭頂上,似戴帽子。“黎女,每耳多至十八銅圈,圈徑五六寸,兩耳穿孔大盈寸,各銅圈于耳前后另用小圈束之置于頭上,望之如戴銅絲帽然” [4]。
黎族服飾圖案造型多種多樣,背后有著豐富的文化含義,體現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它對中華民族服飾的豐富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黎族服飾圖案的民族文化特征
黎族服飾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符號,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它既是區分不同方言、土言群體的重要標志,從中也反映出黎族的歷史源頭、生活環境、經濟生活、宗教信仰、獨特的文化習俗等內容。
下面透過服飾的圖案特點剖析黎族文化特征:
1.圖騰崇拜之習俗
絢麗多彩的黎族服飾中,各種圖案與紋樣,反映著黎族人民的審美意識、文化習俗。黎族是傳統農業民族,狩獵經濟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天都與各種野生、家養動物打交道,服飾花紋是生活的反映,因此出現較多的動物圖案,主要有青蛙紋、蟒蛇紋、牛鹿紋、魚紋、雞紋等。其中蛙紋(人蛙紋) 最有特色,黎族婦女以夸張變形的抽象手法,把青蛙的后腿加長,前腳縮短或省略,把青蛙的神態表現得生動活潑。為何喜歡用蛙紋呢?這除了與黎族的狩獵經濟生活有關外,主要與圖騰崇拜有密切關系。“在黎族各支系的服飾、銅鼓、銅鑼、皮鼓及各種日常用具上,都繪有各種青蛙圖案,黎村必有一個以青蛙做形象的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認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風喚雨,保證糧食的豐收,是黎家的崇拜對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 [5]。在黎族各個文化藝術表現方面,只有蛙形象貫穿了所有的領域,如織錦、文身、銅鼓、銅鑼,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從這些蛙紋圖案中,可以窺見黎族蛙圖騰崇拜習俗,是原始宗教的產物。
黎族宗教從整體上看仍處于原始宗教階段。在黎族的傳統觀念里,萬物有靈,靈魂不滅,河流山嶺,鬼魂無處不在,沒有神的概念。黎族萬物有靈觀念的宗教信仰主要通過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形式體現。所謂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于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黎族先民認為自然界的一些動植物如青蛙、龍、魚、鳥、蟒蛇、牛、貓、狗、木棉、葫蘆瓜、大榕樹、竹等與黎族某氏族部落有親緣關系,與人相通,能懲罰邪惡,保護族人家人,于是形成了圖騰加以崇拜。
在七仙嶺下流傳著“蛙仔”的傳說:有一對夫婦,年老時才生一形似青蛙的小孩,叫蛙仔,他心地善良,本事很大,能呼風喚雨,為黎民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稻谷豐收。因此他受到黎民百姓的崇敬和祭祀,百姓把他織在衣飾上、文在身上、鑄在銅鑼上、畫在皮鼓上等做為崇拜物之一。
黎族人民為什么崇拜青蛙?蛙在黎族先民心目中是怎樣的?黎族對青蛙的崇拜始于何時,古籍沒有記載。青蛙是一種水陸兩棲動物,多生活在潮濕有水的地方,以昆蟲為主要食物,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海南島屬于熱帶氣候,非常有利于青蛙的生存與繁衍。黎族先民很早就認為青蛙與人有一定的關系:從外表看,蛙的肚腹和孕婦的腹部形態相似,都有渾圓而鼓大的特征;從內涵上說,蛙產子繁多,有很強的繁殖能力,所以蛙被作為女性生殖的象征。黎族是農業民族,希望風調雨順,每次下雨前青蛙都會鳴叫,因此黎族先民把青蛙視為雨神的化身而加以崇拜,古時就有祭蛙求雨的習俗。黎族的崇蛙習俗與壯、侗、傣等民族相似。
潤黎的雙面繡龍紋是非常有特點的,它與漢族的龍紋外形上有不同。黎族龍紋其形象整體上看近似蛇,但腹部有兩只腳,每只腳上各有兩爪,頭部看上去似張開嘴的鵝,身體較粗短。“龍”黎語(ta33),是黎族先民虛構的一種并不存在的動物,黎族先民認為它具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人們崇拜龍,敬畏龍,有的甚至認為龍是自己的祖先,相信龍能夠保佑自己和氏族平安。在黎族姓氏中仍保留有“龍”姓,如樂東、東方、昌江等地都有姓“龍”,自稱為“龍”的孩子。在黎族民間傳頌著的龍,不僅能呼風喚雨,而且善良、勇敢、熱愛人間生活。在黎族的傳說故事中,不乏有關于人和龍婚配的傳說: 《少女和小龍戀愛的故事》、《龍姑娘》、《麻園情侶》等,說明黎族人民把龍當做圖騰崇拜,這是原始宗教的遺痕。黎族中“龍”的地位并不像與皇權結合的漢族“龍”那樣至高無上,只是做為一種有特殊力量的動物,既能招來洪水,又可以變成人,有幫助人暴富等的神力,且能與人和平相處的一種動物圖騰。以上觀念反映在黎族服飾中,表現出了一種純樸的美好愿望。
2.宗教意識之反映
黎族服飾中最常見的圖案花紋是人形紋,不論是美孚黎婦女扎染制作的人形紋筒裙,還是潤黎的雙面繡人形紋上衣、杞黎婦女筒裙上織造的人形紋、哈黎筒裙上繡的各色人形紋等服飾織物上,均以人形紋為主體裝飾圖案。黎族婦女為何喜歡在服飾上用人形紋呢?主要是與黎族的祖先崇拜有關,認為祖先不僅是家庭、家族的保護神,而且是家庭、家族穩定、增強凝聚力的一種重要力量。
因此他們十分虔誠地祭拜祖先,認為祖先的肉體雖已死亡,但其靈魂還在游蕩,認為它比其他鬼更可怕,人們平時禁忌念祖先的名字,同時也不允許別人污辱祖先的名字,要經常祭祀才能得到祖先鬼的保佑,不然祖先鬼則常回家作祟,招致家人生病。黎族民間有句諺語:“天上怕雷公,地上怕舅公,地下怕祖公”。其所表現的是一種對祖先的崇敬、敬畏的宗教信仰。
黎族婦女還喜歡把自然界中的雷電、水火、日月、星辰、山嶺、樹木等自然物作為服飾的圖案花紋,她們通過變形夸張的手法,憑借自己的藝術想象,把自然界中的物象表現在服飾上。其中比較多的是大樹紋或木棉樹紋,以一棵大樹剪影為形狀,有根部、大樹杈、小樹枝、花、葉等,以此象征根深葉茂,家庭幸福美滿等,也體現了黎族“萬物有靈”的觀念。
傳統黎族村落的村口或村中央都有一株或幾株幾百上千年的大榕樹或酸豆樹,樹上常掛著一個大皮鼓,村人休息時常聚在樹下聊天、講故事。發生械斗時,頭人就擊響掛在樹上的皮鼓,召集全村的人與來犯者進行戰斗。久而久之,該樹就成了人們崇拜的神樹,不能隨便用刀砍伐,不能攀爬,更不能拴牛,變成村寨的保護神之一,有了靈性。把一棵大樹圖案織在服裝上,既是對大樹“靈魂”的崇拜,也是借其“靈魂”保佑平安,體現了黎族的原始宗教觀念。
此外黎族還有深山拜石祈求生子繁衍、乞靈于想象中的具有超自然力的偶像等,以達到保佑生人目的的崇拜形式。
3.氏族之標志
黎族服飾功用還在于區別不同的部落集團及部落集團內部的血緣氏族,是區分各方言的最明顯的標志物之一。在古代社會作為部落內婚、氏族外婚的標記,至今廣大黎族農村一般只在方言內通婚,禁止家族內婚,方言與方言間較少通婚。當男女尚未開口說話,只看對方服飾就可知道是否屬于通婚集團,一目了然。
黎族各方言及小分支都有各自的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族標圖案,以區分各方言及小分支。氏族標志一般在婦女筒裙中部和上衣后擺至衣領處。如五指山地區杞黎的衣后擺處縫一補片,補片上繡有祖先紋樣和三根20—30厘米的祖先柱,作為該地區的族標標識。“族標紋樣,黎語稱‘攀扼’,它是古代黎族先民圖騰崇拜的產物,黎族各方言及其小支系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對象,所以黎族服飾中族標紋樣是起著血緣集團間區別、認同作用,同時也起著互助、團結和認祖歸宗的作用” [6]。
4.實用觀念的體現
黎族服飾既是適應生活環境的需要,又有利于勞動生產和生活的方便。如黎族婦女的筒裙有長有短,風格各異。聚居在山區的婦女,筒裙長度大都位于膝蓋上下,有的僅30厘米,短裙方便在山區、丘陵地貌上進行生產生活活動;聚居于沿海平原地帶的婦女,則穿長且寬的裙子,雖然看起來較為累贅,但是穿著的人會感到舒適涼爽,也便于勞作。黎族繡花的頭巾、頭帕,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海南島地屬熱帶,一年四民族文化季太陽直射頭頂,為了防止太陽過度照射,黎族先民在與大自然作斗爭及勞動生產中,常蓄發并結于頭頂,還發明制作了頭巾和頭帕。當初,不過是自己手工紡織的普通棉布和布帶子,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提高,黎族的頭巾和頭帕帶便由具有實用價值,始而演變成具有審美價值和裝飾作用的藝術品。黎族的服飾瑰麗多彩,并且其款式集藝術性與方便生產勞動的實用性于一體,給人以輕松的舒適感和釋放之美感,令人怡情悅目,精神愉快。同時,黎族各式各樣的裝飾品,不僅有裝飾美,而且有顯示身份地位、宗教信仰的實用價值,反映了黎族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
5.審美情趣之表現
人形紋是黎族服飾中最常見的圖案,大部分是以單獨個體成排出現,也有以故事主題出現,如婚禮圖、豐收圖、狩獵圖。黎族內部分為五大方言區及若干個土語區,五個方言雖然在文化上略有區別,但無論是美孚黎的染還是本地黎的雙面繡均大量地采用人形紋,以人形紋為主體裝飾圖案。其所表現的是一種對祖先的崇敬、敬畏的審美情意。黎錦與壯錦、傣錦所不同的是在織造裝飾上大量地使用人形圖案,由此產生了與壯錦、傣錦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上的本質區別。
黎族服飾的紡織、繡花部位的圖案造型,很大部分是從大自然的動物、植物、自然景物中汲取題材。這些寫實植物有木棉樹、泥嫩花、龍骨花、竹子等;動物有青蛙、鹿、黃京、牛、龍鳳、雞、狗、魚等,均給人一種熟悉的真實美。黎族人民亦不乏豐富的想象力,在一些圖案造型上還飾以無比抽象的動、植物紋,給人一種朦朧之美。黎族還喜歡用簡單的幾何體構成各類蟲魚的變形圖案。比如,黎族在織繡筒裙圖案上,往往以變形的青蛙為中心,兩旁對稱的是抽象泥嫩花、稻穗花等,運用幾何形體來表現動植物的圖案造型,揭示了黎族人民馳騁的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無比的智慧和創造才能,說明了黎族人民是那樣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美好的事物。
黎族服飾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耀眼的一顆明珠,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不僅是各方言的區分標志之一,而且蘊涵著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思想觀念。
注釋:
[1]《地理志》,《漢書》卷二十八。
[2]明·顧山介:《海槎余錄》。
[3]周去非:《嶺外代答·古跡》。
[4]陳銘樞:《海南島志》第二十三章,1933年上海神州國光社鉛印。
[5]符和積主編:《黎族史料專輯》第七輯,第194頁。
[6]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編:《越過山頂的銅鑼聲》,第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