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南省位于我國最南端,包括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及其廣闊海域。瓊州海峽作為天然屏障,使海南島孤懸海外。
戰國之前,地在荒服之外,為百越的駱越之地;秦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及至兩漢,朝廷二度遣伏波將軍南定,置珠崖、儋耳兩郡,海南島正式歸入漢朝版圖;三國,吳主復征朱崖,屬吳之交州;隋滅南朝,冼夫人率部歸附,請置崖州,復為一統;入唐,建置益備,以崖州都督府轄諸州縣,海南島自此稱“瓊”,其中南部的振州(在今三亞)管轄西南至大海千里;宋代,中土人士往來絡繹不絕,舟船遠航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入元,設海南道,更行南海天文測驗,厘定海疆;明清,置瓊州府,人文蔚起,奇甸日新,已然瓊臺福地。
第一部分 ?孤懸海外
曾幾何時,隨著能量巨大的地殼運動,海南島與華南大陸時而相連,時而分離,造就了海南島獨特的地理生態環境。終有一天,地質運動趨于平緩,大海之南,終成大洲。
第二部分 ?方外封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嶺南地區開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秦末漢初,海南島屬南越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將軍路博德率漢軍平定南越;翌年,在海南島設珠崖、儋耳二郡,自此海南島正式列入漢朝版圖。
第三部分 ?島海歸宗
唐朝在海南島進行統治管轄,隨著大量移民逐漸登島,促進了土地開發,在島內初步形成了通往各州縣的道路,加速了土著黎族的封建化,促進了沿海一帶以及黎漢雜居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在南海航線上的對外貿易活動日趨頻繁,中央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經營管轄不斷增強。海上交通貿易的繁榮促進了文化交流,各種宗教信仰交匯,呈現出海納百川的文化盛景。
第四部分 ?奇甸日新
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瓊州府,是海南島社會經濟發展的轉折點,促進了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的大規模開發和建設,大量移民遷瓊,帶來了先進文化和技術,促進了當地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的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也隨之勃興。清政權加強了對海南島的管轄,建設海防設施,使得社會經濟文化得以長足進步。清末瓊人下南洋,在異地艱苦創業,奮發進取,融合中西,返島發展,見證了奇甸的瑰麗文化景象。